长周期考核机制落地 保险资金会大举进入A股市场吗?

时间:2025年07月16日 09:25:06 中财网
  7月1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动保险资金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新考核指标自2025年度绩效评价起正式实施。

  
  根据《通知》规定,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绩效评价指标“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将调整为“当年度指标+3年周期指标+5年周期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权重分别为30%、50%、20%,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机制正式落地,保险资金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长线资金。

  
  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的业绩考核周期延长到了5年周期,如此一来,保险资金可以更好地充当长期资本与耐心资本。今年1月中央金融办、证监会、财政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中提到的引保险资金中长期入市的堵点从制度上得以打通。保险资金投资将不再受到业绩考核周期太短的困扰了。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保险资金就会大举进军A股市场呢?这无疑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件事情。从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发布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实施方案,再到财政部印发《通知》,其主观愿望都是为A股市场引入中长期资金,包括引入更多的保险资金入市。尤其是《通知》的发布,更是从考核机制上打通了保险资金入市的一个重要堵点,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各方面,包括证监会等市场主管部门都希望有更多的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

  实际上,主管部门也都在为保险资金能够更多地进入A股市场而做出积极的努力。比如,有关部门推出的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前三批的试点规模达到2220亿元。又比如,有关部门规定,从2025年起,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此举每年可给A股市场带来大约3000亿元以上的增量资金。因此,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进入A股市场的保险资金的增多,这是勿容置疑的。

  
  但与可用于A股市场投资的险资规模相比,这种依靠有关部门推动而进入A股市场的资金规模终究是有限的。毕竟根据规定,保险公司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可达到上季末总资产的30%,其中部分偿付能力高的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更是可达上季末总资产的45%。但实际上目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的比例持续徘徊在10%-15%之间。可见,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基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正是管理层在引中长期资金入市之时将目光紧盯保险资金的重要原因。而财政部印发的《通知》也就是为了给保险资金更多地流向A股市场而创造条件的。

  
  不可否认,《通知》的发布有利于推动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保险资金就会因此而大规模进入A股市场。毕竟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是一种投资行为,而投资行为原则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最终需要由保险公司来做出决定,而且投资行为也是需要看重投资回报的。哪怕将业绩考核周期延长到5年周期,这同样也是需要投资回报的。

  
  实际上,如果一个市场具有良好的投资回报,保险资金当然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个市场。相反,如果缺少投资回报,保险机构当然不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向这个市场。哪怕是有有关部门的推动,保险资金投资的积极性也不会太高。

  
  现实也确实如此。最近几年,在A股市场的管理层积极呼吁保险资金加大A股市场投资比重的时候,国内险资反倒是在香港市场上掀起了一波连着一波的举牌热潮。相反,在A股市场却很少有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事情发生。因此,就保险资金的投资而言,利益的驱动比政策的推动更加重要。

  
  也正因如此,在财政部印发《通知》的大背景下,A股市场要吸引保险资金大规模入市,甚至是进行中长期投资,这就需要A股市场有利益能吸引保险资金,而这里的“利益“当然是市场的赚钱效应。也就是说A股市场需要增加赚钱效应。这其实是A股市场的一个短板。毕竟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A股市场始终在3000点附近徘徊,中长期投资显然是很难赚钱的。

  
  虽然去年“9.24“以来,A股市场表现出了一定的赚钱效应,但这种赚钱效应能否持续,这也是险资加大对A股市场投资所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尽管财政部《通知》的发布有利于推动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但A股市场也需要拿出”赚钱效应“出来证明A股市场的魅力所在,此举对于A股市场来说显然是任重道远,A股市场的管理者还需要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而不能坐等保险资金送上门来。
  .....
各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