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承销格局生变,重质甚于重量

时间:2025年07月14日 08:33:58 中财网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上半年共有38家券商保荐的177个IPO项目获得沪深北交易所受理。国泰君安海通保荐的项目获受理的最多,此前一直处于领跑位置的中信证券则屈居第二,排在第三位与第四位的则分别是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个人以为,券商IPO承销格局出现变化有其合理的因素在内,但对于券商而言,与其重视保荐项目数量的多少,倒不如把保荐质量以及项目质量置于首要地位。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泰君安海通以26单IPO项目获受理而位列第一,中信证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分别有22单、14单、10单IPO项目获受理。排在后面的分别为华泰联合证券与国联民生的9单,国金证券的8单,申万宏源东吴证券的7单,以及国信证券东方证券、国投证券的6单。这12家券商共有130个IPO项目获得受理,占比73%。这也意味着,其余26家券商获得受理的IPO项目只有47家,占比27%。

  在券商行业,一直就有头部券商的说法。这既体现在其业绩上,也体现在承销保荐上。像中信证券就常常被市场解读为头部券商,在所有券商中,中信证券不仅营收处于第一的位置,每年实现的净利润也是遥遥领先。此外,从每年保荐上市的企业数量看,中信证券也是靠前的。

  今年上半年少数券商保荐的IPO项目占据绝对比例,实际上也是头部券商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结果。事实上,像IPO项目获受理前四的券商,基本上都是头部券商。而在前十二的券商中,头部券商也不在少数。

  百余家券商中,上半年只有38家券商的IPO项目获得受理,也说明有更多的券商在这方面是“颗粒无收”的。即使那些获得受理的券商,只有一个项目获得受理的也比比皆是。因此,在承销保荐方面,券商行业也呈现出强者恒强的格局。

  尽管获得受理并不等同于上市成功,但如果连获得交易所受理的项目也没有,那么相关券商的投行在IPO上就无法获得收益,这也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从前十二券商获得受理IPO项目的布局看,有的北交所公司占据主要比重,有的则较为均衡。比如国泰君安海通26单中,北交所项目就多达18单,占比70%;而中信证券的22单中,北交所只有9单,科创板7单,其他板块合计6单。虽然北交所占比最高,但并没有过半。

  当然,对于券商而言,更多的IPO项目获得受理,从中获得保荐承销费用的可能性也越大。不过,券商在更多IPO项目获得受理的同时,也有必要提升保荐质量以及为IPO项目把好质量关。

  券商承销保荐格局生变,是市场发展的结果。比如国泰君安与海通证券合并后,新券商的实力大增,其保荐代表人数量也跃居行业第一,这也为其更多IPO项目获得受理打下了基础。但在承销保荐格局生变的同时,保荐质量与企业质量都不容被忽视。  
  对于保荐机构而言,需要在挑选企业时,对相关拟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业绩与成长性、发展潜力等方面严格把关,一旦任何一个方面存在问题,都有必要将其PASS掉。绝不可为了保荐而保荐,也不能为了利益“赶鸭子上轿”。这既是对市场、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身声誉、品牌、市场影响力不重视的表现。

  而在提升保荐质量方面,保荐机构及保代除了要真正做到勤勉尽责外,其职业胜任能力与职业操守同样不能存在短板。三者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休说保荐质量有保证,问题企业也有可能蒙混过关。这既有可能影响到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也有可能损害市场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对于券商行业的保荐格局生变现象,市场不应大惊小怪。重要的是,保荐质量要有保证,保荐的项目质量上同样要有保证。若此,则善莫大焉!

  .....
各版头条